2022年全国节水抗旱稻现场观摩与技术研讨会在合肥举办
9月28日,2022年全国节水抗旱稻现场观摩与技术研讨会在合肥成功举办,聚焦节水抗旱稻在品种特性、推广示范、低碳减排、经济效益等关键点,为政府相关单位、科研单位、种业公司和种植农户提供节水抗旱稻提供了的交流平台。
合肥市副市长何逢阳表示,节水抗旱稻是学术界的重要研究,也是种业领域的伟大发明,更是广大农业人、育种人的福音。节水抗旱稻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创新品种,与合肥这座城市有着相同的创新基因,期待合肥成为节水抗旱稻开枝散叶之地。他在致辞中表示,合肥将全力支持节水抗旱稻在合肥快速推广,全力支持丰大种业健康发展。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鑫表示,节水抗旱稻在安徽的推广面积占全国节水抗旱稻总推广面积的70%以上,为安徽水稻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方案。节水抗旱稻在山改田和旱地中的优异表现,为多地农业发展提供优质选择,未来可期,前景广阔。安徽全力支持节水抗旱稻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丰大总经理吴志勇表示,节水抗旱稻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具有多种优势,是指引水稻产业绿色、优质转型的风向标,对国家“双碳”和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的有效保障。他表示,丰大种业将全力以赴推动节水抗旱稻的发展,助力实现“1522目标”。
节水抗旱稻也为解决农业环境污染的问题提供了新方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周胜针对稻田中的甲烷排放情况进行了长期研究,并评估了节水抗旱稻在不同种植区域、不同环境下碳减排效果,明确了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可以在保证产量稳定前提下大幅度减少碳排放。
节水抗旱稻兼具水稻和旱稻特性,既具有水稻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新的水稻品种类型。节水抗旱稻自身节水、抗旱、少肥、易栽培、耐盐碱、米质稳定的特性让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研究员介绍,节水抗旱稻在水田可以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在低洼易涝地种植,可以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田增值、农民增收;在山改田种植,将拓展水稻种植空间,实现高质量占补平衡。罗利军研究员指出,未来节水抗旱稻的发展将向着“1522”目标迈进,并在以下重点方向上努力:进一步增加产量潜力;进一步增加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解决杂草与杂草稻的危害;进一步加强科普。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信表示,“节水抗旱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大的推广应用价值,为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科技和品种支撑,也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绿色产品供给提供了农业解决方案。